提振市場預期,激發企業家信心
2022年以來,紡織、木制品、快餐盒、3C電子以及部分家電企業的外貿訂單都在下滑。訂單量直接腰斬一半的中國企業,并不在少數。
中國固然有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完備的基礎設施。但是疫情三年加速了制造業產業鏈轉移,一方面,美國通過各種法案在其國內重建制造業產業鏈;東南亞、南亞國家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,吸納中國產業鏈的搬遷,中國外貿出口也因此承壓。
疫情三年,一些中小企業因支撐不住而倒閉,一些企業家或投資者選擇了“躺平”,不再有新的投資。一些企業主表示,“疫情這幾年碰到了太多的黑天鵝,任憑我們如何努力都無法破局,感受到了深深的無力。”目前重要的是恢復信心,信心比黃金更重要。
2022年以來,民間投資累計增速逐月下行,從一季度的8.4%下跌到前三季度的2%。民間投資占全國投資比重也降至公布民間投資數據以來的最低點,外商投資企業投資增速更是在5月后下挫至負增長。
我們還需要深化系列改革。比如,在社會保障體系方面做更多改革,進一步推動社保體系的進步。如果養老、醫療、住房、子女得到義務教育等基本保障方面沒有后顧之憂,民眾邊際消費傾向就會提升,就不會出現這么高的儲蓄傾向,消費潛力就會進一步釋放出來。
受疫情下收入預期不足等影響,2022年中國居民儲蓄率增加。央行數據顯示,2022年,居民存款總額新增14.9萬億元,平均每人存款8.88萬元。
中國人為什么突然這么愛“存錢”了?經濟學理論認為居民儲蓄與收入預期、就業預期、存款利率、其他投資品收益率、社會保障水平、未來的不確定性等因素有關。近兩年來,一方面受消費意愿和場景受限、房地產下行、理財破凈和權益資產波動因素影響,居民的風險偏好下降;另一方面,受國內外不確定性事件沖擊,居民對未來收入預期的不確定性上升,轉而增加預防性儲蓄。因此,當前居民儲蓄存款增加是被動行為,未來需要穩預期、穩主體、穩信心。
綜合多家投資機構的預測,隨著疫情防控政策的調整,消費場景將不斷恢復,包括航空、高鐵、旅游、餐飲、送貨的服務行業會出現全國性的提振。如果能很好提振企業家的信心,使得市場主體的活力激發出來,就會擴大用工和就業,與數字經濟、綠色低碳、智能制造、科技創新、生物醫藥、新能源汽車這些行業相關的企業則會在2023年首先提振。
內需亟待重啟
不少業界人士認為,2023年全球經濟大概率陷入衰退,外需轉弱將成為中國經濟面臨的重要不利因素,因此2023年經濟工作的重點需要放在擴大內需上。而內需之中,相較于投資,消費是經濟增長的持久內生動力。
過去十數年,基建一直是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抓手之一。不過,隨著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邊際效用遞減,傳統基建投資面臨增長瓶頸,當前能滿足收益率要求的傳統基建項目越來越少。
2023年投資能夠拉動GDP增長2%就很高了。2023年如要達到5.5%的經濟增速,3%的增長要靠消費拉動,換算下來2023年消費要增長4.6%,這個數據比較容易達到,在疫情之前,我們每年消費都增長7%。
2022年12月,國家發改委明確表示“十四五”時期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的主要目標是:促進消費投資,內需規模實現新突破;完善分配格局,內需潛能不斷釋放;提升供給質量,國內需求得到更好滿足;完善市場體系,激發內需取得明顯成效;暢通經濟循環,內需發展效率持續提升。
凜冬雖寒,春歸有期。隨著疫情防控措施的優化,2023年中國經濟將走出一條擴內需、提信心的經濟復蘇之路,經濟回歸的春天正將臨近。
網站地圖 蘇州通諾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2008-2021 蘇ICP備2021049911號